政产学研注入“新质”血液 智改数转筑牢“硬核”支撑
更新时间: 2024-10-17 10:31:21
当“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与国内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高等院校清华大学,开启一场政产学研合作的双向奔赴,这场“清澄”之恋的含“新”量会有多高?
近日,江阴企业远景科技集团与清华大学签署创新发展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合作共建联合科研机构“清华大学远景可持续研究院”,计划设立“清华大学远景可持续基金”,推动碳中和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以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而在数月前,清华大学宽视场巡天望远镜精密光电系统研发基地、清华大学深空技术中心纷纷落户江阴,集聚了大半个天文圈的目光。这只“大眼睛”的巡天效率相比目前世界上最高性能望远镜有10倍以上的提高,有望在10年内在暗能量、暗物质、引力波宇宙学和星系形成等前沿方向上取得重大基础性、原创性突破,并有望取得诺贝尔奖级的一流成果。
江阴与清华合作的步履铿锵有力,足以透露出一个信号:这场“清澄”之恋正成为校地双方成就彼此、共赢未来的“关键一招”。自2021年江阴—清华创新引领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江阴专项”)实施以来,江阴每年投入超千万元支持校企、校地合作,来自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机械系、化工系等王牌院系的60多位老师参与市校合作,推动江阴承接清华大学重大科技创新基地相关项目,江阴企业与清华大学产学研合同金额已接近亿元。双方还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项目申报、立项、评审相关工作,目前已立项预研类项目26个,为合作企业提供了技术问题解决思路,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为一位常年奔波于京澄两地的“红娘”,江阴(北京)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刘志强在两年多时间里,带领团队参与调研江阴本土重点企业300多家,帮助“江阴制造”与“清华研发”架起“鹊桥”。他坦言,产业科技创新不能靠唱独角戏,与周边城市相比,“江阴专项”资金盘子虽然不大,却以其自身产业特色受到了不少清华老师的青睐。“政府出钱、企业出卷、高校答题,这种合作模式最后会在企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可以说,‘江阴专项’已成为三方协同创新的典范。”
“清澄”之恋为江阴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注入了澎湃动能,而更多含“新”量正蕴藏在江阴与更多高校院所政产学研合作的无限可能里。当前,江阴正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优化“企业发榜、专家评榜、院校揭榜、政府奖榜”的“霞客之光”揭榜挂帅机制,发布企业技术需求超500条,以政府奖补资金4150万元,撬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8.5亿元。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应用机制,成立上海交大、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江阴分中心10家,开展百企进高校、百项成果进企业“双百”行动计划,每年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项。
从“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到“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既需要源源不断的高校支撑力,更离不开自身的改革原动力。为此,推动江阴传统制造加快向先进制造跃迁升级,“智改数转”势在必行。
在传统印象中,钢铁企业一般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代名词。但进入具有年产50万吨线材能力的江阴兴澄特钢高速线材智能车间,偌大的生产车间内,几乎看不到一线工人,而从原料码头、炼铁、炼钢到轧钢的全流程各环节都清晰呈现在企业数智中心的数智化平台上。
兴澄特钢智能及信息化部工程师李锰涛告诉记者,在数智中心的大屏幕上,每一座高炉内的情况都实时呈现,企业通过采用上百个冶金机理模型并结合人工智能,实现高炉的全方位仿真,了解炉内气流、炉料运动、炉墙挂渣等信息,摆脱此前“靠经验炼铁”的状态。
2023年,兴澄特钢获评全球特钢行业首个“灯塔工厂”,这代表着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殊荣背后,是兴澄特钢近20年来始终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改造和技术创新,在高定制、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低碳绿色等五个维度形成了一系列智能化应用,推动企业产品的各项指标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在这里,记者听到诸多“第一”:高端轴承钢成为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5%,产销量连续23年全国第一、14年全球第一;高端汽车用钢市场占有率超过75%,产销量连续16年全国第一。
脱去“传统制造企业”的外衣,以兴澄特钢为代表的江阴制造业企业正通过“智改数转互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疾驰。海澜云服智慧工厂实现了自动备料、光影裁剪、精准配对、混流缝制、整烫包装全流程智能操作,实现了向数字化要效益;生产各类功能性胶黏材料的江阴邦特科技在建立智能车间后,产能提升10%……目前,江阴以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引,大力实施“千企上云”,支持传统产业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管理等手段,实现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增省级智能标杆727个,新增国家级智能标杆17个,江阴成功入选全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
当“科创江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悄然而深刻的变化,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建设变得可观可感。近年来,江阴持续优化市域创新格局,全面打造“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T台。在“一湾”,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机制,武汉大学长三角科创中心建成运营,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向国家级攀升,清华大学精密光电研发中心落地,清华大学深空技术中心正式揭牌,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建成招生。在“一谷”,全面放大江阴高铁站的交通枢纽辐射功能,集聚各类资源要素,目前绮山湖科创谷核心区13.2平方公里已基本拆净,已全面启动建设一期工程、森林基金PARK“江南水街”。在“一区”,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121未来产业园、星河科创园等载体建成投用。在“一港”,探索与高校合作共建机制,与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共建省部级重点项目南理工创新港,目前创新港一期、二期已建成投用。
产业为根、创新为魂。如今的江阴,正以“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之势,构建起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新生态,不断蓄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奋力开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