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法院一案例入选 江苏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更新时间: 2025-01-17 09:50:26
记者于1月16日获悉,江苏高院发布了“暖企护企”“类个人破产”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江阴法院报送的案例——“物联网‘活查封’再升级 有力破解质押监管难题”入选。
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江阴某钢管公司经法院判决需归还债权人借款本金1600余万元及利息等,债权人有权以钢管公司提供质押的6334吨无缝钢管折价,或以拍卖、变卖所得价款优先受偿。该案进入执行程序后,因拍卖无缝钢管过程中有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提起执行异议之诉,导致拍卖程序停滞。江阴法院调查发现,钢管公司厂区内始终有货物进出,债权人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如采取传统查封方式,将导致钢管公司生产停摆,近百名工人失业。
为妥善解决执行案件及衍生的异议案件,江阴法院采用物联网技术,在厂区安装鱼眼式电子封条,并启用智能视频系统、车辆号牌识别系统、地磅物联网称重系统等,全方位监管厂区车辆进出轨迹、过磅流水。同时,在库存数据中设置3000吨为最低警戒线,一旦钢管库存低于警戒线,监管平台将自动警报,提醒债权人及法院采取相应措施。此外,随着后期债务逐步履行,法院也可在后台一键调整警戒线吨数,真正实现对查封财产库存的动态监管。“物联网+执行”的可视化成效,解决了债权人监督难和债务人经营难的两难困境,双方达成了执行和解,被执行企业于2024年8月全部履行完毕。
本案中,江阴法院通过物联网电子封条及智能视频系统、车辆号牌识别系统、称重系统等新型监管措施,实现了对企业厂区流动的生产资料的动态监管,并且随着部分债权的履行还可以动态解封对应质押物,进一步释放了被查封企业的经营活力,也使债权人获得了公开透明的质押物监管信息,有效促进执行和解,有力展现人民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积极作为。